如果說2019年全年的負增長已經讓中國車市步履維艱,那么2020年年初的突發疫情則是“雪上加霜”。特別是今年2月份,受疫情影響,當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5萬輛和31萬輛,環比均下降83.9%,同比分別下降79.8%和79.1%,創下了近十年來月度最低水平。
好在隨著疫情逐步得到管控,企業陸續復工復產,車市在3月份出現復蘇,并于4月底開始強力回暖。根據中汽協數據,2020年4月,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4%達到207萬輛,結束了車市21個月連降的局面,并迎來了2020年以來首次增長。更為可喜的是,7月汽車銷量呈現出了同比兩位數的高增長,當月銷量同比增長16.4%至211.2萬輛。
“7、8月是車市傳統每年的銷售淡季,目前的數據透露出了非常正向的市場信號?!苯轀厝螂娮邮聵I部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亞洲區執行董事兼中國區總經理徐輝在蓋世汽車“C Talk 謀局2020”系列訪談中略顯激動地談到,“后續如果能有更多政策推動,今年全年車市將會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span>
對于整體汽車市場的發展變化,徐輝從兩個維度進行了分析。首先,她對國內市場持樂觀態度,“目前比較保守的預測是2020年車市降幅在15%左右,我個人預測可能在10%左右,如果按照今年7月的發展走勢,明年有望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未來3~ 5年還會出現較小的增幅?!辈贿^,在國際市場方面,她對北美市場表示擔憂,“北美包括美國和墨西哥都受到嚴重影響,所以我們對北美會持觀望態度,明年的局勢也不容樂觀?!?/span>
置身于變幻莫測的市場大環境下,捷溫作為一家全球性的創新熱管理技術開發商,顯然需要更多籌謀和應對之策。據徐輝透露,捷溫目前各業務板塊中北美的業務比例最大,亞洲為當前及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汽車與醫療是捷溫最核心的兩大業務板塊,其中汽車板塊主要包括內飾溫控系統、電池熱管理系統以及汽車電子三大產品線,占到了捷溫銷售額的90%之上;捷溫醫療是全新業務板塊,但其增長速度非???,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得到了更好的推進?!艾F在汽車行業業務是我們的主導業務,處在快速發展中,但是醫療的增長速度可能會更迅猛?!?/span>
對于汽車板塊三大產品線未來的發展前景,徐輝坦言,各個板塊都有比較樂觀的發展前景,最終發展速度還要基于市場基數和其所處的產業大環境。在她看來,汽車內飾溫控熱管理系統會呈現出比較穩定的增長態勢,因為這部分的產品配置率在國內還處于較低水平;電池熱管理系統的增速會相對更快,因為電動汽車的基數低,同時發展需求也較大;汽車電子這部分,眾所周知電子是所有體系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會跟著其他業務板塊一起表現出自己優秀的增速。
圖為:蓋世汽車CEO周曉鶯(左)與捷溫全球電子事業部高級副總裁兼亞洲區執行董事徐輝(右)
以下為本次訪談實錄:
——樂觀看待國內車市需求,捷溫中國業務受影響較小——
周曉鶯:自去年以來全球車市表現就不太好,今年疊加突發疫情,整體車市表現更為艱難,能否聊聊您對整個汽車市場發展變化的看法?
徐輝:從疫情的控制情況和對汽車行業的影響來看,國內和國際的情況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國內市場2月份受到的影響最大,3月份開始有一些復蘇,4月底就已經有同比增長的趨勢了,特別是7月份已經有了超過15%的同比增長,所以針對于國內市場我們還是保持非常樂觀態度。目前比較保守的預測是2020年車市降幅在15%左右,我個人預測可能會在10%左右,如果按照今年7月的發展走勢,明年有望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未來3~5年還會出現小幅度的增幅。
另外,從國際的角度上來講,歐洲恢復還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北美目前來講還是受疫情的影響最大的。整個北美特別是美國和墨西哥都是重災區,所以對北美我們會持觀望態度,明年也不容樂觀。我們希望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汽車產業,能夠快速恢復并帶動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提升。
周曉鶯:市場如果要持續或者更快回升,很關鍵的兩個點:一個是政策,另一個是產品力本身。政策方面,其實中國政府包括很多地方政府都出臺了非常多的刺激政策,但是從產品的市場表現來看,中高端車的增長比較明顯,低端車的反應好像不是特別大,您覺得這個跟消費者層次是不是有一些關聯?
徐輝:其實疫情影響最大的還是中低端消費群體,對高端消費群體帶來的影響相對較小。最主要的還是經濟能力,如果對大環境和小環境都很擔憂,中低端消費群體之前的購買計劃或者換車計劃可能都會受到推遲,而真正的高端消費者并不會受到太多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小企業或者中小微企業,以及經濟能力相對不是那么穩定的群體受到疫情的影響更大。所以我認為,這跟短期和長期的經濟能力有相對比較大的關系。
周曉鶯:您怎么看待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走勢?
徐輝:整體來講,我對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走勢持中立態度。從市場層面來看,新能源汽車也受到了疫情帶來的一定幅度的影響。不過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發展是大勢所趨,電動汽車時代一定會到來,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另外,從整個產業來看,2020年上半年,不管是特斯拉,還是蔚來等國內造車新勢力企業,都有一些正面的推動和影響,希望這些能推動新能源產業更好地發展。
——中國供應鏈優勢與風險并存,疫情加速行業兼并重組——
周曉鶯:受疫情影響以及中美關系,大家開始頻繁提及供應鏈安全,您怎么看待這些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以及中國本身供應鏈的安全問題?
徐輝:這是一個復雜與頗具挑戰性的問題。過去幾年,產業鏈全球化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全球的供應帶來的好處有很多,如價格、技術、質量等。但是疫情的發生讓整個產業都在考慮,全球供應鏈帶來的區域影響和它背后隱藏的潛在風險。
其中,中國的供應鏈是有相當的優勢的,以中國制造為基礎的整個供應鏈,大而全,我們的制造、生產、供貨能力全球領先。如果從產業鏈本身的完整和自供能力講,我認為中國是全球前列甚至是第一的。但是從技術儲備角度來講,中國供應鏈或存在一定程度風險。
現在還有很多先進技術掌握在國際廠商手里,這就帶來一些潛在的隱患,比如這次疫情會讓大家重新考慮,如歐美,日韓企業會考慮是否把更多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放在本土,或者放在自己能夠更好把控的區域內,把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地區作為生產基地或應用市場。
當然,中國政府也在強力推進除了中國制造之外的一些核心技術、原材料的儲備。產業發展好的時候,大家對這方面的思考和決心沒有那么強,這次疫情或許是一個最好的推動力。
周曉鶯:這次疫情對置身其中的企業而言,有哪些考驗?
徐輝:大到車廠、小到供應鏈廠家,在不能夠正常生產的情況下,生存是最基本的。所以這次疫情對于企業的考驗還體現在現金流和資金儲備上。
前面提到疫情對一些中小微企業的沖擊最大,因為他們的資金儲備和和周轉能力相對薄弱。因此接下來一段時間,行業兼并收購等市場活動會更加活躍,汽車行業將會迎來一波整合期。其實過去兩三年,行業大趨勢已經存在,疫情將會加速這個過程。
——軟件定義汽車是趨勢,傳統汽車存在三大挑戰——
周曉鶯:現在大家都在聊“軟件定義汽車”,您怎么看這個趨勢?
徐輝:我個人是同意“軟件定義汽車”這個概念和未來汽車的這個發展方向的,未來的汽車不再只是考核汽車的硬件水平,而是綜合考量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軟件技術。軟件正在逐漸成為汽車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商業模式轉變為車輛銷售和軟件服務多元化收入,產品差異化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的駕駛體驗。然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汽車的挑戰相當大。主要體現在這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技術層面的?,F在我們所管理的硬件數據量有限可控,而未來真正要去定義所有的汽車軟件和服務需要相當龐大的數據量,其代碼量龐大到幾乎現在沒有任何一個整車廠能有如此強大的軟件團隊來應對。我認為車企需要跟科技公司或者IT技術公司有更多的融合或者合作甚至變成一個共同體來完成這個任務。
第二部分就是開發體系流程?,F在所有整車廠包括特斯拉的開發體系都無法滿足將來軟件定義汽車的開發流程。其中最大的挑戰在于,在汽車整體開發體系過程中如何適應軟件快速迭代的節奏以滿足客戶體驗要求和保證功能安全要求,這二者本身就是沖突的。
第三部分軟件定義汽車離不開最基礎的人才儲備,這對整個產業而言都是一個挑戰。因為現在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真正具備硬件和軟件知識的且有可擴展性、延展性的人才數量非常有限。
一個產品歸根結底是功能的集合,滿足客戶要求的產品才能得到客戶的認可,最終客戶是為功能買單。傳統企業需要在意識,戰略,機制以及人才方面做出突破和轉折,從而尋求差異化發展路線取得成功。
周曉鶯:在電氣化、智能化以及軟件定義汽車等大的發展趨勢下,捷溫的定位和戰略有什么變化嗎?在這些領域有什么布局?
徐輝:我們非常關注汽車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比如傳統的空調熱管理系統,這些年汽車雖然一直在更新迭代,但是傳統空調系統并沒有突破性的技術革新。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普及,自動中央空調已經成為電動車最耗能的部件,將來怎么讓內飾溫控系統更節能、更舒適、更智能,這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與此同時,不同的人群對溫控需求和體驗都會有差異化。捷溫近幾年一直在積極研發一款名為ClimateSense?(氣候感知)的新產品,這是一個以熱生理學原理研發的智能內飾氣候帶,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控制軟件算法,感知人體各個部位的動作和生理特征,并結合車內其他傳感器發出的信號和車外環境狀況,自感知、自調節,從而達到智能分區溫控,使得艙內每位成員的溫度得到個性化的控制調節。
ClimateSense?系統除了提供駕乘舒適性功能之外,也可以按照需求來調節啟動某個局部溫控功能,達到節能減排的作用。在去年的SAE(汽車工程學會)上,捷溫與通用聯合發布了這項研究成果,通過在通用電動汽車上的實際驗證,運用ClimateSense?系統從而減少中央空調的使用,可以達到60%的能耗節約,從而大幅度提高續航里程。同時捷溫也積極與其他的車廠進行合作開發項目,目前還處于保密階段。
另外,我們與李爾戰略合作開發并共同發布推出了INTU?,即把ClimateSense?中與座椅相關的技術集成到INTU?座椅中,通過智能軟件與硬件的結合創造最佳座駕舒適性解決方案。相信結合李爾在座椅方面的專業度,技術經驗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把握,可以更快地推進此產品的市場化進程,滿足消費者對車內座艙體驗更智能化的需求。
針對未來的汽車共享化和自動駕駛,我們也在進行前期的車內舒適體驗研究。例如,2019年,我們與科技公司RinSpeed共同研發了一款基于共享化平臺的電驅動概念車MicroSNAP,即當乘客預定一部共享汽車時,車艙環境可以根據預先場景輸入與測算,全自動調節溫控系統,乘客上車即可直接體驗到舒適的車內環境以及其他預定配置。 這些都是我們做的前期研究,希望能夠盡快把這些產品帶到市場,讓車輛更智能、駕乘人員有更舒適的體驗。
周曉鶯:ClimateSense?在車上大概是一個什么概念?
徐輝:ClimateSense?應該算是軟件定義汽車的一個很好的實踐,通過在車內的電控系統增加軟件算法和控制邏輯從而控制和調節車內的硬件設備,硬件就是車輛本身配置的加熱、通風等溫控設備以及感應器。
——國內溫控系統配置率較低,捷溫推差異化產品解決方案——
周曉鶯:在內飾溫控系統中,溫控或空調座椅、方向盤加熱等產品現在的配置率大概是什么情況?
徐輝:這是個好問題,我們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從配置率看,國內的配置比率相對會低一些。比如汽車座椅加熱配置,現在國內加熱配置率平均在15%上下,而國際平均水平在20%以上;汽車座椅通風或主動制冷配置,國際配置率在18%~20%之間,而國內只有3%,配置率相當低。所以,我們認為這個業務板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周曉鶯:與國外用戶相比,國內用戶對內飾溫控產品的需求有什么不同?
徐輝:不同區域,人對周邊溫度的需求甚至體驗都有偏好。比如北美用戶喜歡快速制冷感覺,所以主動制冷空調座椅在北美車型的配置率比較高;中國用戶則不然,人們對舒適通風及制冷的需求會高于速冷或大體量的冷風直吹。然而,對于初步具備購買能力的新生代客戶對于汽車溫控產品的需求,我們也在做深入地研究。
周曉鶯:針對差異化的需求,捷溫有沒有一些解決方案?
徐輝: 針對中國人群的生理特征及偏好,通風座椅是一款比較匹配的配置。因為通風比較舒緩,不會像速冷空調一樣讓駕乘人員體表迅速降溫,可以給乘客帶來更好的舒適體驗,這也是我們在亞太以及中國區大力推廣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頸部舒適系統,可以通過調節頸部周圍的空氣溫度,極大提升用戶的舒適感,也在車艙內有廣泛的應用。
另外,基于歐洲、北美和亞洲等不同區域的群體,我們在每一個區域都設置了工程研發團隊,可以更多的基于當地的消費者偏好與需求去做本地化研發,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與主機廠以及一級供應商密切配合。
此外,我們還發現國內車廠的需求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性價比要更高;第二個是研發速度和量產速度要更快。這就需要我們有更多的平臺化產品來解決速度和成本的問題?;趪鴥瓤蛻舻男枨?,我們現在研發4.5平臺的通風系統,可以更快更好地支持本土車廠,擁有更高的性價比。
周曉鶯:您認為內飾溫控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哪些?
徐輝:第一個是更加智能,整個系統會增加自動感知、自動調節的能力,同時有更多的信息傳輸與人機互動,信息安全也需考慮其中。
第二個是結合未來內飾設計來發展?,F在可以看到的一點是,內飾設計中更多的是液晶觸摸屏,不再是機械按鍵。前面提到的ClimateSense?,就是我們為了適應未來內飾架構的發展而推出的一套前瞻性系統。
第三個從舒適性來講,考慮到座椅的設計、造型、布局以及輕量化要求等,相關的溫控系統要做到體積更小、能效更高、更靈活,以適應不同的內飾或座椅造型。
周曉鶯:增加了很多感知之后,對用戶數據的采集量會變得很大,這個有沒有可能跟醫療相結合?
徐輝:我們現在已經在做了,內飾溫控系統中采用的熱生理學研究,與我們在醫療方面對人體體溫的感知和舒適度的把握相關。其實,我們所有的業務板塊之間都是可以相互推進的,我們基于對電子的了解,以及在醫療上對于人體熱生理學方面的經驗,最終形成消費類、醫療相關的電子控制。
周曉鶯:在未來某一天,這些業務板塊可能會打通?
徐輝:是的,現在汽車里很多智能化研究,其實是基于IT公司或者手機或者消費電子的,后續如果我們做更多的乘駕人員研究,必定會跟醫療領域相關。
其實,所有互通的知識和經驗值都是有相關度的,所以我們選擇的業務板塊之間也是有它內在的契合度。
周曉鶯:這樣看來,捷溫溫控醫療本身跟汽車熱管理有很強的關聯點?
徐輝:應該說是相互促進的,因為我們對溫控的了解可以幫助醫療的溫度控制,從核心的結構到管理到控制其實是互通的,只是醫療有它特殊性;與此同時,當捷溫的醫療溫控產品,比如臨床、手術室以及ICU重癥監護室全系產品對于病患治療熱管理積累的經驗,對醫療信息的采集以及對人體熱舒適的了解,可以反過來幫助我們對汽車座艙的人體感知研究,所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熱管理增長空間大,節能減排催生傳統汽車熱管理新需求——
周曉鶯:在汽車熱管理領域,您認為新能源汽車熱管理與傳統燃油車熱管理有哪些差異點?
徐輝: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與傳統燃油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如空調加熱通風等內飾部分的熱管理;同時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動力系統的熱管理。
以最需要熱管理的動力電池為例,電池本身既怕冷也怕熱,而目前市場上的動力電池最佳工作溫度區間很小,在25℃~30℃之間,因此需要高效且精準的溫控才能保障其工作效果。與此同時,動力電池是由多組電芯共同拼接組裝而成,在電池工作的過程中,成百上千個電芯需要保持均衡的溫度,達到最佳能效和安全性,所以對于動力電池而言,不僅需要高效的熱管理系統,還需要一個協調一致的熱管理系統。
另外,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還有一大區別體現在電動車需要熱量。供熱對于傳統燃油車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而靠電池發電的電動車無法產生熱能,所以供熱成為電動車的一個新需求。目前所有的電動車都自配了加熱系統,如熱泵系統或者電加熱器,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電池電量,空調系統也是如此,其實熱、冷都需要消耗電池電量來調節內飾溫控。所以,怎么把溫控給電池造成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讓電動車更高效的工作;同時又給駕乘駕人員最好的溫控體驗和駕乘體驗,這些都是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的需求以及將來的發展機會。
周曉鶯:傳統燃油車還能給熱管理領域提供哪些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徐輝:如之前所述,電動汽車的發展普及還需要一定時間的過渡,傳統燃油車依然會有較長的存在時間和體量。只要燃油車存在,節能減排的需求就會越來越高,這就給傳統汽車熱管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例如,結合微混或者弱混的48V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傳統燃油車節能減排的系統,在48V系統里,電池和電機都需要熱管理,這里存在著比較大的機會,我們也在跟很多車廠聯合開發做一些新項目,為他們提供48V系統熱管理高效解決方案。
未來,數字化、智能化以及內飾舒適性是所有車輛發展的共同方向,不分電動車和燃油車。因此不管是傳統車還是電動車,熱管理都存在較大的增長空間。因為在舒適性方面,內飾需要加熱、通風、空調等系統;智能化方面,車輛需要更加智能的感受到車內的溫控需求。
第三方數據顯示,純電動車熱管理系統造價會是傳統燃油車的兩倍到三倍甚至更高,這個市場是相當龐大的。因此,我相信,捷溫基于這么多年對內飾舒適性和溫控的經驗,加上對熱管理的經驗,以及跟車廠合作和對市場的了解,應該會有更多更好的發展空間。
周曉鶯:48V電池熱管理解決方案已經在奔馳上有應用?
徐輝:是的,這個方案不只在奔馳上有應用,不過奔馳S級轎車EQ-Boost熱管理解決方案這個案例非常值得一提。奔馳在開發48V系統的過程中散熱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因為高端車本身的動力系統安裝結構和48V的功能需求都非常高,而空間結構緊湊,散熱成為核心的問題。
當時奔馳找到我們捷溫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跟他們一起做了很多的研究探討,共同驗證測試并為奔馳開發了一套主動制冷系統,使得電池在極端工作條件下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性能,并延長了這些高價值組件的使用壽命。這個基于熱電技術的解決方案具有高度的創新性,2019年我們因此獲得了Automotive News頒發的PACE獎。
另外值得提及,我們與寧德時代研發了48V電池的風冷熱管理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已經在大眾MQB平臺上實現了量產。
周曉鶯:大家就很害怕聽到電動車“自燃”兩個字,您認為在動力電池熱管理這塊能否做到提前預警或者規避?
徐輝:電池管理系統BMS是保障電池系統安全的核心。電池整體架構是通過電池管理系統來監控相關功能和工作狀況,最終做到提前預警和緊急處理。捷溫的業務板塊雖然直接不涉及BMS電池管理系統的研發和生產,而我們的電池業務單元提供電池熱管理相關的產品和技術方案,我們致力于推出更優質,更先進,更安全的產品,從而在整個產業鏈中起到更好監控和減少隱患發生。
例如,我們的電池熱管理業務板塊,除之前談到的散熱冷卻系統之外,包含電芯鏈接板和電池加熱膜等。我們的產品是運用了業界首創的MSP削割工藝生產的,產品柔性更好,避免了線束連接耐久性的潛在安全隱患,同時能夠更精確的監測電芯工作狀況;更值得一提的是MSP工藝取代了傳統硅膠或PI膜在生產加工中必須使用的化學腐蝕工藝,因此完全環保、安全。在此基礎上,我們的研發團隊正在開發一款新產品,eCSC電池組件,是在電芯連接板上整合SMD電路和ASIC芯片,將電芯的部分監控功能整合,從而更便利的監控每一個電芯的工作狀況,更好地給BMS系統做預警。
周曉鶯:您對捷溫集團今年整體業務的發展預期是?
徐輝:如果說國內整體車市下降10%,捷溫在中國或者在亞太的影響相對會比這個小。全球目前還比較難做出判斷,比如北美的情況目前還是不太樂觀,所以還要觀望一段時間。
今年上半年,我對于捷溫中國的團隊取得的成績相當驕傲。譬如,在應對年初的突發疫情時,我們廊坊和深圳工廠都克服重重困難,在第一時間恢復生產,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國內和國外的產品供應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堅守了我們“客戶第一”的承諾,這是我們團隊做得非常成功的地方。
從業務的角度來講,中國乃至亞洲的業務受到的沖擊相對比較小。如前面所說,基本上是第一季度的2月和3月受到疫情沖擊,從4月開始就已經步入正軌,恢復速度迅猛。2020年捷溫集團在全球特別北美由于疫情受的沖擊還是比較明顯的,然而我們對中國以及亞太區業務充滿信心。
附本期C Talk受訪者個人簡歷:
徐輝 Helen Xu
捷溫全球電子事業部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亞洲區執行董事兼中國區總經理
·徐輝負責將Gentherm捷溫集團電子產品組合推向捷溫在全球范圍內的OEM客戶,以及開發和推出新產品并推動利潤增長。
·曾就職于英飛凌半導體有限公司,任職英飛凌中國區的副總裁,同時擔當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汽車部門的負責人。
·在此之前,曾在國際汽車零部件(IAC)集團擔任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徐輝最初從李爾公司加入IAC集團。
·2019年,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女性榜”。
·2018年,榮獲中國汽車產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杰出人物獎”
·2017年,當選為中國汽車新能源電機電控產業聯盟副理事長